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央广网1月25日消息(记者山森淼)王司恒,山东禹城人,年出生,年入伍,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火箭军某部平台测试技师、一级军士长。入伍30年来,他立足岗位、苦练精兵,不断探求前沿新知,撰写了数十篇科技论文,探索出十多种战法训法。因工作业绩突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获评“全军优秀士官”“践行高原火箭兵精神先进个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首批入选原第二炮兵专业技术士官尖子人才库一级库,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
冬日里的祁连山脉银装素裹,在山脚下的火箭军某旅营区内,记者见到了刚结束任务归来的老班长王司恒。
去年年底,服役满30年的他,本来已经做好了退休准备,和相守多年的装备道了别,却因部队任务所需,加上对军营难以割舍的感情,决定继续留队。
王司恒:去年进行装备年检的时候,我还没有确定要留队。结束年检要离开时,我把所有的设备都抚摸了一遍。所有的平台都是我亲自铅封的,上面是我的签字。因为退休后,我就进不来了,这些装备也摸不到了,那种离别的情感无以言表。
王司恒入伍第六年,在部队营区留影
去年以来,每当想到已迈入军旅第30个年头,“不舍”与“纠结”便会萦绕在王司恒心头。选择退休回家,他放不下军营、舍不得装备;选择留下来,又觉得对不住亲人。王司恒的父亲去世得早,同是军人的大哥因公牺牲,母亲痛失爱子后卧病在床,王司恒理应早点回乡尽孝。但没想到,去年7月老母亲病故,王司恒把失去亲人的苦痛深埋于心,选择留在高原继续坚守。
王司恒:我入伍30年,原本应该退休回家陪陪老母亲了。因为我和我大哥都在部队当兵,没能对父母尽孝。但我母亲去世以后,我感觉到,回到家心里肯定也不是滋味。当兵其实是尽忠,我如果能继续在部队干下去,父母在九泉之下也能安心,我也算是尽孝了。
记者:您最开始为什么想当兵?
王司恒:我大哥是当兵的,他回家探亲时带着军装。我一看很喜欢,就问他能不能给我一套。他说,你如果想穿军装,自己去争取,自己去当兵。
记者:听说您大哥就是在这个地方牺牲的?
王司恒:对,他在这里当教导员。有一天中午,他们在施工,山坡塌方把他埋到下面了。
王司恒给号手们讲解工作
说起大哥,王司恒眼中有泪。当年,他追随着哥哥的脚步参军入伍,一天天成长起来。今天的王司恒,已是“平台专家”,是导弹“把脉人”,也是团队的“定盘星”,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30年前,他在新兵下连时被分到了炊事班,负责种菜、养猪。当时大哥知道后对他说,不管是在哪个岗位,当兵就要当个好兵。
王司恒:那个时候,班长告诉我们,想种好菜,就要施土家肥,要去刨厕所。这样一来,我就要经常换洗衣服,自己宁可多辛苦点,也要把菜种好。喂猪也比较累,冬天冷,倒上食,猪也不吃,就要经常清理;下雨的时候,猪圈里的水出不来,很臭,我就主动打扫。后来班长说:“小伙子可以,炒菜的时候你也可以来看看。”我说:“好。”
不管是种菜、养猪还是做饭,王司恒都全身心投入,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当兵第二年,他就因为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不久又如愿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就在那时,一次实弹发射任务触动了他,让他觉得只“好好干”是不够的,自己还要干专业,要成为导弹操作号手!
王司恒:那一年,我们单位打了一发实弹。我心里想,我能不能参与发射导弹啊。当时,在后勤部门工作,想要从事导弹专业是不可能的,因为岗位跨度太大。还有一条出路,就是考学。我的目标是考上士官学校,学习导弹专业。其实我来当兵的时候,行李包里装的除了部队发的衣服,就是书,就想要挤出点点滴滴的时间来看书。
从年到年,王司恒两度考入士官学校学习深造,并以专业课全优的成绩毕业回到基层部队。一摞被翻得皱皱巴巴的课本、一盏不知偷偷点亮过多少个夜晚的台灯,都见证了王司恒一路走来,为实现导弹号手梦想付出的艰辛。
王司恒:在老家的时候,上学要交钱。因为我想给家里减轻点儿负担,读完初中就没有再继续读书了。在部队里能够继续上学,又能学到心仪的专业,我感到特别幸运,基本上每门专业课都能达到“优秀”。
然而学成归来后,踌躇满志的王司恒第一次坐上测试工位进行实装操作训练时,却犯了难。时至今日,他还清楚记得,面对着一个小小开关,自己内心的那种纠结。
王司恒:那就是一个平常的开关,我心里想,到底使多大劲儿能扳过去?力气大了怕扳坏,力气小了怕扳不动,心里很紧张,第一遍操作的时候,手心儿全是汗。
王司恒(左)与新号手一起查找故障原因
王司恒身高1米82,有着山东大汉粗犷豪爽的性格,但他所从事的测试专业,却需要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导弹打得准不准,王司恒测试的“平台”相当重要。为了能更准确高效地进行操作,他反复触摸不同的开关,形成肌肉记忆,同时将各类数值记在脑子里,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
王司恒:在操作间里,对所有的设备我都很熟,什么东西在哪儿,我闭上眼睛都很清楚。每次测试的时候,我们规定一个情况、一个参数,号手都要复述,要报出来。比如,这个泵电流是多少?如果泵的频率是.82赫兹,号手报了.77赫兹,那就不行了。
记者:这么细小的差别也能听出来?
王司恒:必须要听出来,这个数是非常严格的。平常这些数都装在我的脑子里,号手们在操作过程中,我虽然不去看,我在跟别人说话,但是我的耳朵在听着呢。作为高级士官来说,必须达到专家型的要求。
王司恒(中)与新战友交流工作心得
在不断的积累中,王司恒对专业技术越钻越深。他发现,平台可以优化单元测试流程,减少启停磨损,延长其寿命,还可以同时测试两套、三套平台,这样一来效率提高了,战斗力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王司恒:我先论证出来优化方案,前前后后给厂家打了无数次电话,和他们沟通,然后再进入操作间连续测试。以前我们一天干两项,早晨一项,晚上一项,后来我要求24小时连轴干。连着干了几天,结束后确实感到精神疲惫,整个人的生物钟都被打乱了。
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号手们却没有一人喊苦叫累,原因就是王司恒在专业上令人信服,大家愿意跟着他多学、多干,同时因为他平日里待人真诚,关心战友,号手们甚至给王司恒起了个特别的称呼:车间主任。
王司恒:因为我们工作的地方叫测试间,他们都叫我车间主任。每年我们进去见到装备,第一次通电时,我的号手都要列队给装备敬礼。我是想让他们怀着感恩的心干工作,他们只有对装备怀有敬畏之心,平常才会爱护装备。这么多年来,在我的严格要求下,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从来没有一次因为人为操作失误而出现问题。
王司恒在执行任务期间留影
军旅30年,为装备倾尽心血的铮铮铁汉,也有细腻柔情的一面。工作之余,王司恒将情感倾注于笔端,创作了两部小说,记录了他在部队的所见所闻所感,书写下自己一家两代人在高原的奉献。
王司恒:我写了两本小说,第一本小说叫《箭在弦上》,写的是过去为我们单位建设牺牲奉献的人;第二本叫《一个哨所三个兵》,写的是当年我们的战士在哨所里怎样面对孤独、面对大山,长期坚守的故事。说句实话,在我的小说里有我家人的影子,因为我大哥是为这个单位牺牲的,后来我侄子当兵也到这儿来,到现在也快20年了。我在这里度过了30年,在写作时,总是不知不觉就会写到我们单位的人和事了。
如今,王司恒的儿子也穿上军装走进军营,而老兵王司恒又再次踏入测试间。他说,只要单位需要,他就会继续驻守大山深处,守护着大国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