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4日,上海大戏院迎来了一位常客——鲁迅。后者原本打算看一部名为《城市之光》(CityLights,)的电影,但因为影院满座,只好改看《蛮女恨》(Aloha,),直到6天之后的1月10日,才如愿看到这部卓别林名作。[1]
鲁迅可能是最爱看电影的民国作家之一。文献记载显示,~年,鲁迅一共看过部电影[2],其中有部是美国电影,包括知名IP电影《人猿泰山》《金刚》和《陈查理探案》系列。[3]
这背后更多是市场因素:美式电影利用其高效工业化模式(标准化流程+规模化生产),轻松占领了中国的早期电影院线。
大绵羊
作者
一萌
编辑
放大灯团队
策划
影视业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鲁迅两度光临戏院看《城市之光》的年代,正值卓别林享誉世界的巅峰时期。而卓别林能有此成绩,也是因为他最早见证、参与并塑造了美国电影早期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年9月,查理·卓别林以美元周薪的价格,和启斯东影业公司(KeystoneFilmCompany)签约,开启了他的电影生涯。巧的是,被誉为“喜剧之王”的启斯东制片人麦克·塞尼特(MackSennett),正是美式工业化电影的开创者:在塞尼特手中,制片人统筹全局,电影生产被切分成若干环节,创意、笑料等分给不同的人完成,实现流水化、规模化生产。
查理·卓别林在启斯东影业出演的第二部电影《谋生》(MakingaLiving,)
在与这家美国最好的默片公司签约的一年间,卓别林出演和拍摄了35部作品。并跟随塞尼特学到了现代电影的精髓:工业化生产。后期,卓别林投入全部积蓄美元,完成了他的前两部导演作品《20分钟的爱》(TwentyMinutesofLove,)和《遇雨》(CaughtintheRain,)。[4]
从年至今的一百多年中,美国电影行业经历了多次进化,最终,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好莱坞模式成为美式工业电影的范本。
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工业化电影生产的简单流程,图丨放大灯团队制作
但以往的变革中,更多的是流程模式的改进,技术从来不是娱乐的主要驱动因素。直到最近几年,影视行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来临后,事情正在起变化。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了影视行业工业化转型的重要工具。
在这场工业革命浪潮中,也出现了国内影视平台的身影。爱奇艺在今年的年世界大会上就提出了制作商业智能系统(PBIS)、智能集成制作系统(IIPS)和智能制作工具集(IPTS)三大块技术方案。通过一系列智能制作技术,为制片人提供IP评估、流量预测,测试作品开发等工具,以预判项目前景,辅助决策判断。
爱奇艺世界·大会上CEO龚宇演讲
无论是云计算实现后期特效渲染(年最热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后期制作中,就使用了华为的云渲染技术),还是5G帮助院线实现无硬盘拷贝发行,技术在娱乐业扮演的无非是工具角色,但以人工智能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则不一样。
剪辑方面,年,IBM的人工智能Watson为生化科幻主题电影《摩根》(Morgan)做了剪辑[5];选角方面,爱奇艺的智能选角工具“艺汇”,选出了国内网络剧《最好的我们》的男主刘昊然,《泡沫之夏》中的女主张雪迎等,热门网综《中国有嘻哈》导师吴亦凡也是AI选出来的[6];辅助剧本创作方面,年伦敦科幻电影节参加展映的短片《阳春》(SunSpring),编剧就是一个名叫“本杰明”(Benjamin)的人工智能[7];年,另一部名为《律师》(Solicitors)的短剧的剧本,则使用了GPT-3技术编写。[8]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的剧本写作风格还有些古怪(比如《阳春》里的动作指示就令人摸不着头脑:“他坐在行星上,坐在地板上。”创造者认为,写剧本的本杰明“介于作者和工具、作者和反馈者之间”)[7],但它们已试图制作一套评价体系,给人类写的剧本打分。
年,比利时创业公司Scriptbook推出“剧本打分”业务,通过剧本评估电影票房潜力;同年,国内网络视频平台爱奇艺,开始用人工智能为原创影视的剧本评分,年该工具升级为“知文系统”。
能不能火,AI知道
一部好剧本,不光是好口碑和大流量的基础,也能带来更高的商业回报。因此,在评价剧本时,需要认真对待。
与一般艺术作品的评价形式类似,影视行业也有一套完善的标准,用来给剧本打分。
一个典型的剧本打分表格
参与剧本评价的成员,一份评分表,在每一条细则上打分。绝大多数情况下,总分反映剧本的好坏,并决定其接下来的命运。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剧本的审读者用自己的标准,影响着剧本创作。然而,这样的标准对于剧本创作来说,多少显得主观,并有意无意地迎合分析师或剧本审阅人的口味,甚至展开了有趣的攻防游戏。
典型的如影视数据专家史蒂芬·弗洛斯(StephenFollows),他研究了部失败剧本,并指出,一份剧本成功与否的三个关键是人物塑造、情节和风格,而最不重要的三个因素则是格式、原创性和剧本的悬念。
他甚至总结出数条技巧,帮助编剧打动分析师和制片人。[9]
不过,如果越来越多的剧本都用了这些技巧,反而会增加筛选难度。实际上,视频平台每年要播出的网剧就有上百部,这还不算每年上线的网络电影数量,对平台来说,为了降低海量影视剧的筛选成本,就需要一个靠谱的工具,辅助专家决策、作者创作和文本审核。
人工智能可以解救编剧们于水火吗?这得看AI审剧本的原理是否靠谱。
国内外的剧本智能评价系统,都建立在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上。利用这一技术,计算机就可以“读懂”剧本,这是AI评价剧本的基础。
NLP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能够转换人类文字语言与二进制语言的技术,能够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有效通信。简单来说,就是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一个“翻译机”。
NLP技术的作用
来源:eas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