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INFP,你是啥?”
“你的性格很ENTP。”
……
最近突然很流行用MBTI人格类型测验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八个字母分类组合成16种人格类型,可以清晰直观地评估出自己的人格类型和偏好,了解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最擅长的是什么,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比起谈论星座,MBTI更为个性化,也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这套人格类型测试工具是怎么研发出来的?是否真的科学?我们应该如何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的人格类型?为了更了解MBTI人格类型测试工具,我读了《天生不同:人格类型识别和潜能开发》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MBTI框架编制者伊莎贝尔·迈尔斯,她非心理学科班出身,却将自己整个后半生都献给了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通过日常观察对不同的人和事进行分析和归纳,不断地收集题目、完善量表、提高量表的信效度、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发明了MBTI,并以其简单实用,成为有史以来使用最广泛的人格类型测试工具。
01做了MBTI测试后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
很多人已经做过MBTI的测试,对自己的性格类型有了基本的判断。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再读这本书呢?
比起测试题,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不同人格类型之间细微的差异。
以我来说,做了多次MBTI人格测试题,测的结果都是INFP。虽然我也认可这个结果,但内心还是有一点不够笃定。
直到翻看《天生不同》里提到的感觉(S)和直觉(N)的区别,我才知道自己存疑的地方在哪里。
感觉和直觉这两个词在中文里的含义差不太多,我们经常会说出“我感觉不太好”“我有一种直觉”之类的话,这也让我分不太清S和N的区别在哪里。
《天生不同》中专门有一个章节是讲述感觉和直觉的,里面提到,感觉性个体通过五种感官来获取信息和感知世界,直觉性个体对于感官感知到的东西并不感兴趣,他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