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的孩子比较内向,有时候朋友带她到公园玩,她都一个人躲在角落玩耍,也不去找那些聚在一堆的小朋友一起玩。
朋友就会很生气,老是在数落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合群”、“快点上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啊!不要这么孤僻!”
在我们的眼中,只有那些能够八面玲珑地与别人打交道的人才是有出息。很多时候,家长都会逼迫孩子变得外向,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至于孩子真实的想法,完全可以忽略不谈,其实,父母不必过于担心,孤独并不全是一件坏事,它也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孤独也有用
我们通常都认为,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就需要懂得与人交际,而内向则不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现在内向不代表永远内向,如果家长强逼孩子,想让孩子变得开朗活泼,那么,可能并不能得到家长想要的结果。
孤独使孩子扭曲、敏感,但它也会让他们强大,坚强。适当增加孤独力,同样有不少好处。
1.孩子的内心更加坚强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经历磨难,这些磨难会成为他性格的养分,让他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孤独的人早就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独处,无论快乐还是悲伤,全都埋在心里。
一个孤独的人,从来没有拥有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那么他们能够更勇敢、更坦然地去面对生活的挫折,不会因为遇到一些打击而崩溃。
相反,那些从小有着朋友、家人的支持的孩子,一旦失去这些依靠,他们就容易陷入恐慌,当他们越是慌乱,那么出错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2.能力会更强
观察自然界,我们往往可以发现,猛兽通常是独行的,而那些弱小的牛和羊才是成群结队。孤独通常意味着没有人能够提供帮助,一切只能靠自己,在这个世界,天才往往很少,很多成功的人都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而成功的。
瑞士日内瓦大学曾经做过一项长达5年的实验。科研人员对一群孩子进行性格测试,把喜欢“孤独”的孩子单独分成一组,对“孤独”与非“孤独”孩子进行任务分派。
研究人员发现当别人在一起嘻嘻哈哈完成任务时,孤僻的孩子却要承担他人几倍的工作量,但是他们也面对与别人一样的评判标准。
久而久之,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碾压下,看似不起眼的他们,实际能力远超同龄娃。
所以,孤独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成大事,孤独让他们具有更多独自面对问题的机会,也能提高他们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3.更加容易认清现实
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觉得这些主人公怎么会这么单纯,很多处事都缺乏理智,很容易轻信别人。
其实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事情比电视剧剧情更加令人难以相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群体效应,它指当我们处于集体中时,思维与行为会与他人产生高度协调,下意识地忽视那些平时看来明明非常可疑的外在特征。
这种现象在传销活动中就很常见。当孩子习惯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不容易被别人所欺骗,用“旁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避开陷阱。
所以有时候“形单影只”也不一定是坏事,让他具有更警醒的目光去看待事物。
培养孩子孤独力,不代表培养奇葩
如果一个孩子不合群、内向,那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只要他能够明白事理,知道有哪些事情可以做,有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这种情况,家长不必太过担心。但如果孩子内向,不爱和人打交道,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又很敏感,这种时候家长才需要注意一下。
增加孩子“孤独力”的同时,家长需要注意些什么?
虽然孤独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也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父母在培养孩子“孤独力”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满足孩子独处的需求
当家长管孩子管得过度,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可能就会做出一些反抗的行为,其实这是孩子需要独处的表现,家长在这种时候,就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独处的自由,但是这就需要家长在暗处监督孩子,保证孩子的安全。
2.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一个人心情烦躁的时候,静下心来看看书籍,其实也不失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不会有危害,同时还能增加自己的见识。平时,我们就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还能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避免给孩子安排太满的行程
很多时候,尤其是寒暑假的期间,父母都会给孩子安排很多的行程,希望孩子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是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把孩子的时间都占据了,那么他们会失去自己独处的空间,长期听从父母安排,会让孩子养成惯性思维,所以,尊重孩子自己的喜好,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不要把孤独当成洪水猛兽,也不要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而是理性地去看待它,培养孩子的孤独力,让它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推力。家长们总是很轻易的给孩子们贴上内向的标签,更有甚者会有一些打击性教育,这些带着攻击性的话语,一次次的被家长无意识的传输给孩子,并用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们做出改变。
不要因为外界的标签影响孩子的成长
试想一下,作为孩子,从小就需要去假装成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有着相反性格的自己,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受到所有人的否定,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内向的性格没有做错什么,他们不应该受到这么大的恶意。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内向与外向,却被很多带着不同的态度当成标签贴在孩子身上。
内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内向的孩子看起来好像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性格内向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缺陷”。其实孩子们就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星球,在自己的轨道上慢慢地运行,而性格的内向和外向,只是一种存在于星球上的某个特质而已,就像地球上有山有水,它们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组成了孩子这个“星球”的千百种特质中的一个。这颗小星球不会因为本身拥有的山山水水就停止运行或者偏离轨道。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JonathonCheek和他的同事一起把内向者分为了四种不同类型,内向只是孩子的性格,从来不是孩子的缺陷,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内向,不妨可以比对一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个类型:
1.社交型内向人群他们倾向于与小群体社交,宁缺毋滥,是他们的交友准则。
2.思考型内向人群他们通常不习惯与别人分享自己对于某个事件的看法,他们更偏向于自我思考与反思;
3.焦虑型内向人群他们常常在人多的场合中感受觉到不自在:执着于担心自己是不是冷场王、担心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
4.克制型内向者他们倾向于谋定而后动,虽然有点慢性子,但是做起事来却稳扎稳打。
内向的孩子,别浪费天赋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提出内向的概念时,他说:
内向者会受到内心的思考与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会被人与活动等外在生活所吸引;
内向者专注于他们理解的周围事物的意义,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
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需要充电。
内向或外向是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些孩子天生喜欢聚焦所有人的目光、具有强烈的存在感,不论做什么都希望父母认可和鼓励,随时注意有没有观众;有些孩子则天生喜欢安静地在角落,细心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不轻易地流露。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这个天才科学家,小的时候并不活泼,九岁的时候说话还不流畅,还曾被认为是低能儿而受到各种嘲讽,只有他的母亲相信他是有才能的“他只是在思考,等着吧,他总有一天会成为教授”。在周围人的认知中,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成为教授,这个笨的话都说不清楚的人能成为教授?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但是爱因斯坦在母亲的肯定下,一次又一次打破周围人对他的设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由此可见,遇到内向的孩子,爸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改变孩子的天性,而是帮助孩子发挥天性,找到属于孩子的舞台,不要浪费他们的天赋。
同时,内向还有很多好处。首先,内向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善于思考。他们虽然不善于与人交流,但是他们自己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曾有研究表明,智商越高的孩子更具有内向的倾向,他们在文学、艺术、科研领域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次,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做事情的更加专注。性格使然,他们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波动比外向的孩子要小得多,也就是说他们不会过于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打扰,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最后,内向性格的孩子的人际关系相对更稳定。因为他们在交友上会更慎重的选择自己的交友对象,在他们看来,真正能够玩得来的朋友,是必然能了解到自己安静内向性格,并且能和自己相处的很好的人。
内向的孩子,不需要标签,需要的是正常呵护
对于内向的孩子,家长与需要做的,并不是急于给他们贴上一个内向的标签,内向不等于社交障碍,孩子们需要的是我们细心的呵护。因此家长们合理的引导,善意的提醒,适当的放手,最大的肯定才是陪伴孩子成长最好的良方。
1.寓教于乐,树立孩子正确的合群观念
我们可以借助于现在的故事书,动画片,将合群,生活礼仪或者是如何与人和睦相处这些主题朗诵和放映给孩子看,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切记不要总是用口头说教的方式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善意的提醒,让孩子们更轻松的融入环境
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环境的陌生感带来的不安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我们需要外出,不妨提前告知一下孩子,我们等会要去哪里,做什么,大概多久。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知道一句话,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这个善意的提前通知,会让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建模,以便更轻松的面对即将到来的陌生环境。
3.勇于“断舍离”,不要过多的给孩子做决定
孩子的人生由他们自己来走,内向的孩子大多数是慢热型的,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正在慢慢的行程一套自己的认知和标准,兼之以我们平常的潜移默化,不过多的干涉孩子,给他们成长的空间。
4.家长的肯定,是孩子们成长最大的鼓励
爸爸妈妈们,请记住,千万不要时常将孩子内向的话挂在嘴上,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数落和嘲笑孩子,内向的孩子大多数很敏感,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否定,对他们的打击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可以在孩子们表现的愿意融入环境的时候,及时的鼓励和赞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肯定他的行为。
家里有内向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在关键的时候给孩子打气加油,从小让孩子认识到,认真做自己同样也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内向的人也能够拥有自信,相信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
家长们总是很轻易的给孩子们贴上内向的标签,更有甚者会有一些打击性教育,这些带着攻击性的话语,一次次的被家长无意识的传输给孩子,并用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们做出改变。
不要因为外界的标签影响孩子的成长
试想一下,作为孩子,从小就需要去假装成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有着相反性格的自己,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受到所有人的否定,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内向的性格没有做错什么,他们不应该受到这么大的恶意。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内向与外向,却被很多带着不同的态度当成标签贴在孩子身上。
内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内向的孩子看起来好像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性格内向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缺陷”。其实孩子们就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星球,在自己的轨道上慢慢地运行,而性格的内向和外向,只是一种存在于星球上的某个特质而已,就像地球上有山有水,它们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组成了孩子这个“星球”的千百种特质中的一个。这颗小星球不会因为本身拥有的山山水水就停止运行或者偏离轨道。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JonathonCheek和他的同事一起把内向者分为了四种不同类型,内向只是孩子的性格,从来不是孩子的缺陷,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内向,不妨可以比对一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个类型:
1.社交型内向人群他们倾向于与小群体社交,宁缺毋滥,是他们的交友准则。
2.思考型内向人群他们通常不习惯与别人分享自己对于某个事件的看法,他们更偏向于自我思考与反思;
3.焦虑型内向人群他们常常在人多的场合中感受觉到不自在:执着于担心自己是不是冷场王、担心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
4.克制型内向者他们倾向于谋定而后动,虽然有点慢性子,但是做起事来却稳扎稳打。
内向的孩子,别浪费天赋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提出内向的概念时,他说:
内向者会受到内心的思考与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会被人与活动等外在生活所吸引;
内向者专注于他们理解的周围事物的意义,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
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需要充电。
内向或外向是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些孩子天生喜欢聚焦所有人的目光、具有强烈的存在感,不论做什么都希望父母认可和鼓励,随时注意有没有观众;有些孩子则天生喜欢安静地在角落,细心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不轻易地流露。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这个天才科学家,小的时候并不活泼,九岁的时候说话还不流畅,还曾被认为是低能儿而受到各种嘲讽,只有他的母亲相信他是有才能的“他只是在思考,等着吧,他总有一天会成为教授”。在周围人的认知中,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成为教授,这个笨的话都说不清楚的人能成为教授?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但是爱因斯坦在母亲的肯定下,一次又一次打破周围人对他的设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由此可见,遇到内向的孩子,爸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改变孩子的天性,而是帮助孩子发挥天性,找到属于孩子的舞台,不要浪费他们的天赋。
同时,内向还有很多好处。首先,内向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善于思考。他们虽然不善于与人交流,但是他们自己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曾有研究表明,智商越高的孩子更具有内向的倾向,他们在文学、艺术、科研领域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次,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做事情的更加专注。性格使然,他们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波动比外向的孩子要小得多,也就是说他们不会过于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打扰,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最后,内向性格的孩子的人际关系相对更稳定。因为他们在交友上会更慎重的选择自己的交友对象,在他们看来,真正能够玩得来的朋友,是必然能了解到自己安静内向性格,并且能和自己相处的很好的人。
内向的孩子,不需要标签,需要的是正常呵护
对于内向的孩子,家长与需要做的,并不是急于给他们贴上一个内向的标签,内向不等于社交障碍,孩子们需要的是我们细心的呵护。因此家长们合理的引导,善意的提醒,适当的放手,最大的肯定才是陪伴孩子成长最好的良方。
1.寓教于乐,树立孩子正确的合群观念
我们可以借助于现在的故事书,动画片,将合群,生活礼仪或者是如何与人和睦相处这些主题朗诵和放映给孩子看,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切记不要总是用口头说教的方式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善意的提醒,让孩子们更轻松的融入环境
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环境的陌生感带来的不安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我们需要外出,不妨提前告知一下孩子,我们等会要去哪里,做什么,大概多久。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知道一句话,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这个善意的提前通知,会让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建模,以便更轻松的面对即将到来的陌生环境。
3.勇于“断舍离”,不要过多的给孩子做决定
孩子的人生由他们自己来走,内向的孩子大多数是慢热型的,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正在慢慢的行程一套自己的认知和标准,兼之以我们平常的潜移默化,不过多的干涉孩子,给他们成长的空间。
4.家长的肯定,是孩子们成长最大的鼓励
爸爸妈妈们,请记住,千万不要时常将孩子内向的话挂在嘴上,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数落和嘲笑孩子,内向的孩子大多数很敏感,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否定,对他们的打击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可以在孩子们表现的愿意融入环境的时候,及时的鼓励和赞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肯定他的行为。
家里有内向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在关键的时候给孩子打气加油,从小让孩子认识到,认真做自己同样也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内向的人也能够拥有自信,相信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