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徐州市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第一
TUhjnbcbe - 2024/9/15 16:58:00

徐州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八年级语文试题

(友情提醒:本卷共6页,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家国情怀是杜前的忧国忧民,有感于国破家亡,吟出的“(1)国破山河在,▲的时代悲歌;是时运不济时,杜牧《赤壁》中抒发的“(2)▲,▲”那壮志难酬的无奈慨叹:是曹植心怀天下,“(3)▲,▲”,咏叹家因荒芜,狐兔出没,▲提醒统治者施惠于民;是刘桢咏物言志,“(4)▲,松枝一何劲”,在风声和松柏的对比中抒发自己坚贞不屈的气节;是李贺的至死不休,“(5)▲,▲",愿意为国贡献力量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是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6)▲,▲,国恒亡”的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2.根据语境,回答问题。(9分)

《彭城风华》是中国首部大型湖岛实景剧。整部剧以云龙山水为幕,舟船为席,将苏轼在徐州的历史故事作为蓝本,用全新的“行进式表演,沉浸式观演”的方式,自出心cái(▲)的设计,A(▲)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成为夜游徐州的闪亮名片。

这是▲。作为大型游船演出,整幕剧让游客有“人在船中坐,船在戏中行”的全新体验。通过行浸式游船和停船观演结合的模式,使得云龙湖处处皆风景,一桥一影都充满诗情画意。这是▲。你将穿越千年与彭城百姓亲历洪水临城。原创水岸环境机械剧场,天地、湖光为靠,把洪水搬上舞台,一场传奇大戏B(▲)上演,巧妙绝lún(▲)。这也是▲。时光流转,重温千年佳话,老年苏轼和青年苏轼跨时空沉浸式演艺设计,以千古文豪的名义留住历史一瞬。

(1)请根据文中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2)联系上下文,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2分)

(3)依次填入A、B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是(2分)

A.吸引招引B.华丽震撼

(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一段跨越千年,连通古今的旷世佳话。

②一场云舟穿行,光景如诗的光影幻境。

③一部保卫家园,守护徐州的抗洪史诗。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

3.班级举行“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请你参加。结合“知识卡片”,判断下列选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3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摘自《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①徐州狮子山楚王陵②徐州剪纸③徐州香包

④江苏柳琴戏⑤徐州黄楼⑥徐州伏羊食俗

A.①③④⑤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

二阅读(55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其舂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埔妻有遗男,始战,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选自《愚公移山》)

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①亦曰烈山氏。长于姜水,故为姜姓,以火德③王天下,故为炎帝。古者民不粒食,未知耕稼,于是因天时,相地宜,始作来耜”,教民艺⑤五谷,故谓之神农。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选自宋·郑樵《通志》)

①烈山:地名。②姜水:地名。③火德:古人认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与五行

(金木水火土)相关,火德即五行之火性、火运。④来耜:来、耜,古代农具。⑤艺:种

植。⑥药石:药草。⑦数:规律。

4.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亦曰烈山氏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B.①杂然相许②一百许里

C.①故谓之神农②此之谓大丈夫

D.①察寒温之性②所以动心忍性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长于姜水,故为姜姓,以火德王天下,故为炎帝。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将近九十岁的老人决心“毕力平险”,竭尽全力带子孙移山,这是一种利他、勇敢、敢想敢做、坚定、能吃苦、敢作为的精神。

B.甲文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C.乙文中炎帝“口尝”“身试”表现了为寻求治病的药物,以身试药的奉献精神。而“一日百死百生”这样写太夸张,是不合适的。

D.炎帝指导人们种植农作物、遍尝百草,推动文明进步,启示我们:要不怕失败,坚韧顽强,百折不挠。

(二)古诗鉴赏(5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莲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小语:老师说这首诗描绘了奇美壮丽的边塞风光,你认为哪两句最能体现?(2分)

小文:▲

9.小语:这首诗是作者被排挤出朝廷问候边关时所作,感情比较复杂,你能结合诗句帮我分析一下吗?(3分)

小文:▲

(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0~13题。(10分)

苏州因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峰,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敝,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吴王苑囿,公元4世纪出现私家园林,18世纪达到鼎盛。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仍有50余处,其中9处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建造于11-19世纪的9处古典园林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文化、美学思想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代造园者在有限的空间里,因地制宜、模拟自然,运用高超的▲、▲建筑配置等造园手法,组建成丰富多彩、小中见大的空间布局,创造出大量精致典雅、诗情画意的中国写意山水园林景观艺术奇迹,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苏州古典园林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独特设计理念深刻影响着东西方园林艺术体系的发展;园林内丰富的各式建筑、假山石峰书法作品以及各种类型的家具陈设、装饰艺术品等,系统地展示了古代中国江南地区高超的艺术成就,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

(国家文物局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州市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