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MBTI16型人格测试的诞生
MBTI测试的起源可追溯至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理论。
荣格在20世纪初提出了心理类型理论,将人的性格差异分为“内向型(I)/外向型(E)”,以及“思想(T)、情感(F)、感觉(S)、直觉(N)”这四个心理学功能。他的理论为后来MBTI测试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凯瑟琳和伊莎贝尔母女对荣格的理论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拓展和创新。
她们设计出一套测试表,将荣格原有的类型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判断(J)/展望(P)”这一维度,从而形成了包括人类所有行为的16种外在状态模式。
MBTI测试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起初,它旨在帮助女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职业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人际关系等多个领域。
MBTI测试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据估计,自年以来,全球约万人参加了该测试,且每年新增人数众多。
在20世纪后期,它几乎渗透到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中国的许多高校也引入了MBTI测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为职业教育提供辅助。
然而,MBTI测试也并非毫无争议。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自我和他人的途径,但由于其信效度相对较低,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科学界对其并未充分认可。
但不可否认的是,MBTI测试在社交和团队互动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独特价值,让更多人认识到人的性格类型的多样性。
02
MBTI的四个维度
(一)外向(E)与内向(I)
外向型(E)的人精力充沛,热衷于社交活动,乐于成为焦点,行动在前思考在后,边想边说,乐于分享个人信息,反应迅速,喜欢快节奏,更注重广度。他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充满活力,积极参与各种社交场合。
内向型(I)的人则在独自思考时精力旺盛,避免成为焦点,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内心思考不善于表露,相对封闭,反应较慢,喜欢慢节奏,更注重深度。他们更享受独处时光,在小群体中才更愿意分享。
(二)感觉(S)与直觉(N)
感觉型(S)的人坚信明确有形的事物,重视现实性和常识,喜欢新想法但要有实际意义,习惯使用已有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