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注意到办公室的年轻同事都热衷于一件事,测+聊MBTI。你们是不是跟我一样,看到这四个字母有点懵圈了——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啥?是不是就像下面这个段子说的那样:
等等,不是说MBTI吗?关LGBT(指性少数群体)什么事?结果为什么又是ENFP?这也太乱七八糟了吧!
来,先给不了解的粉丝简单科普下:MBTI是Myers-BriggsTypeIndicator的缩写,全称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对个体心理偏好进行测试和分析,是一种经典的人格类型测评工具。
MBTI人格理论包括四个角度和八个方面的分类(E和I,S和N,T和F,J和P),从而将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进行归类,因此也被称为“16型人格测试”,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ISTJ、INFJ、ENFP、ENTJ,都是不同的人格。
如果你搞不清楚这几个字母究竟代表什么,那没关系,你可能在微X、小X书等社交平台上刷到过类似这样的话题:一秒识别I人和E人。
这里的I人和E人,就是MBTI八个分类中的两种,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内向vs外向,即社恐vs社牛。
为什么这几个字母突然这么火了?
其实也不是突然,这个测试在国内的互联网上已经火了有好几年了,小马君在17年的时候就给常粉们介绍过了,我们常粉当算是国内“前几批做MBTI”测试的一群人了。
但依然有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前赴后继沉迷其中。比如我们一个小伙伴,她上初二的女儿就特别热衷于这个,整个班上的同学也都特别痴迷这个,闺蜜们一聊起天来,都是下面这种风格的:
可能有些家长听到这些要开始皱眉头了,原来他们在学校成天就整这个?那还能有心思学习吗?还要不要中考了?这样下去还能考上高中吗?
稍安勿躁,学习固然是头等大事,但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的社交需求真的会显著上升。有一种说法是,社交是初中生的半条命啊。
想想我们这代人在青春期的那些年,是不是也热衷于各种生肖星座血型的解说?对于一些苦于和青春期的娃无法交流的家长来说,了解孩子的MBTI类型很可能帮助你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产生“原来爸爸(妈妈)懂我”的感觉。
不仅如此,它还能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学习!
MBTI为什么这么懂孩子?
不仅是国内的年轻人,各国网友们也都对MBTI测试乐此不疲。在油管上能看到各种对MBTI测试的解说视频,由此还衍生了各种表情包。
对于渴望社交的初中生来说,玩的其实不是MBTI,而是认同感,简言之就是通过4个字母给自己贴标签。
它主要从四个维度显示一个人的人格偏好:
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哪儿?(E还是I)
你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什么?(S还是N)
你是如何做决定的?(T还是F)
你如何应对这个世界?(J还是P)
而下图是这8个字母所代表的8种人格类型:
可能正是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为年轻人提供了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看到结果的那一刻,他们好像更了解自己了,也更接受自己了。再对比周围人的结果,他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就是客观上的不同,并没有对错之分:我喜欢出去玩,她喜欢待在家里,只是因为我是E人,她是I人,而不是因为她不想跟我玩。
就这么简单。
再或者,妈妈总是骂我邋遢、不收拾房间。原来不是我懒,而是因为我是P人。
以及网上广为流传的“T人和F人在共情能力方面的天差地别”:
(来源:小红书用户:宝瑞淇Bonrich)
还有S人和N人即便坐个公交车也能表现出来的巨大思维差异:
(来源:小红书用户:白桃子MBTI)
于是很多人发现,做完MBTI测试,就多了一种认同自我,和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不仅如此,知道其他人的人格类型还可以帮助彼此化解误会:
以及帮助大家打开社交局面——自己不善社交,就找一个善于社交的朋友求带。
因为MBTI测试自带的社交属性,所以能在热爱社交的初中生群体中走红,也是理所应当了。我知道家长们已经忍不住了:快说重点!它和学习究竟有什么关系???
MBTI:比你更了解孩子的学习?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这个测试把人的性格分成了4个维度和8种类型,如果按照4个字母自由排列组合,一共可以有16种不同的可能,所以又叫“16人格测试”。
不同类型的孩子,在性格、态度、思维方式上都有区别,比如外向的人(E)在学习上通常更主动,喜欢通过讨论、应用或向他人解释来理解信息;而内向的人(I)更喜欢先安静地思考,独自消化学过的知识。
因此,不同的孩子有各自适合的学习方式,接下来我们逐个来分析(如果知道自家娃MBTI类型的话,可以对号入座,以下内容仅供娱乐参考)。
第一类
守护者型(sj组,人口比例为40-45%)
也称“小蓝人”,他们通常是老师们的宠儿:学习努力,相信权威,很有计划性。
他们喜欢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环境,倾向于通过经验、实践和重复来学习,喜欢按顺序一步一步地遵循指示。
他们的记忆力比较强,在学校里,他们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