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指导和规范司法行政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年4月16日,司法部发布“用心理学定律燃起生命的希望——罪犯陈某矫治个案”“未成年罪犯蔡某矫治个案”“浙江省乔司监狱罪犯丁某心理危机干预个案”“浙江省乔司监狱罪犯吴某某矫治个案”4个案例,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司法行政讲政治、业务工作重党建”的高度,增强监狱执法透明度,向社会展示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成果,为指导规范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提供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此次发布的案例,集中体现了心理矫治、个别教育、社会帮扶和亲情感化等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充分反映了教育改造攻心治本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示范性、借鉴性和指导性。例如,针对女性和未成年罪犯等较为特殊的群体,监狱民警科学研判,全面掌握影响改造的各种因素,用温暖的关怀、不懈的努力持续矫治,宽严相济、耐心引导,促进罪犯积极改造、净化心灵。在心理危机干预矫治的典型案例中,民警与心理咨询师精准评估、对症施策、有力落实个性化矫治,对罪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最终促使他们情绪趋于平稳,正视现实,积极投入各项改造任务,努力成为“合格的人”。
近年来,监狱系统不断提升教育改造的科学化水平,本着“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原则,对罪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措施。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充分运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矫治工作,加强罪犯的政治改造、思想改造,从而提升监狱执法效能、提高罪犯改造效果。
以上案例均可在中国法网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中搜索查阅。
案例一:
用心理学定律燃起生命的希望
——罪犯陈某的矫治个案
在武汉女子监狱小操场里,一声粤语呼喊的“警官妈妈”和粤语合唱《真的爱你》的旋律在激情回荡着,这一幕深深地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警官和罪犯,这是一直抵制改造的陈某主动参加监区文化活动日的情景。
陈某出生在广东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曾有两次感情被骗经历。活了几十年,身上连一张银行卡都没有,睡在枕边的男人骗了她十三年的青春以及上百万元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钱款,五岁的儿子不幸坠楼身亡。年因失手错杀男友的妻子,被判无期徒刑。因为曾经的遭遇,陈某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绝望之中,心理测试为高抑郁和自杀、自残危险犯。
通过对其全方位的深入剖析,民警迅速制定了对策。
破窗理论认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根据破窗理论,民警认识到:对陈某的一点点心理异常,都要及时发现及时修补。
新年第一天,民警给其准备了一个红包,红包里装的不是钱,而是内衣。原来,陈某没有内衣穿,不好意思开口,细心的指导员发现了;元宵节发汤圆,“生活执勤”特意给陈某多打了两个;端午节发粽子,互监组成员专门把肉粽子让给陈某吃……
渐渐地,陈某脸上绽放出了笑容,与其他罪犯也多了交流。
从监狱各级领导到监区民警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让陈某深受感动。慢慢地,陈某对监狱生活不那么抵触了,并学着适应了异地的改造生活。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