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萍认为:“当我们将自己归类为某种类型时,会找到一种自我的存在感,确认自己是谁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此外,MBTI测试在年轻人中的流行也可能是出于社会需求。她说:“因为在社交过程中,大家可以通过MBTI迅速核对彼此的类型是否合适,或者找到认同感和相似之处,从而展开对话、建立联系。这时候MBTI更像是一种社交工具,创造了话题,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肖雪萍认为,MBTI可能会让中国人想到星座,但“更具科学依据”:“MBTI与星座、血型等看似相似,都涉及性格类型学,但它们的参考标准不同。星座是基于人出生时天空中星座的位置,而MBTI是基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行为、性格和心理反应。因此,MBTI更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卫星通讯社记者询问了来自中国不同城市参加过人格类型测试的年轻人的看法。生活在上海的年轻女孩李彤说,她在朋友的建议下进行了测试。她认为测试结果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她的性格。李彤认为,这种测试有助于她这一代人减轻社会压力,缓解内心焦虑。她对卫星通讯社记者说:“对于缓解焦虑有一些帮助。比如,我之前因为不喜欢一群人出去玩这件事经常被朋友吐槽,测了自己的MBTI之后我发现我这个类型的人就是会在多人的社交场合里感到疲惫和紧张。对我而言,这个测试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我更坦然地接纳自己,没有必要去迎合大多数人的习惯。”
不过,她也指出,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并不总是能帮助一个人与其他人交朋友,因为他们可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观。“我遇到跟我的MBTI是同一个的人,但是跟他相处我很明显感觉到这个人跟我不同频,对待事情的看法也完全不同。”她回忆道。
随着性格类型测试在网络上越来越流行,也有很多年轻人对之持怀疑态度。并非每个人都相信这些测试,许多人表示强烈反对。生活在深圳的年轻人李华认为这类测试是“伪科学”,“纯粹浪费时间”。他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解释道:“我感觉MBTI是伪科学,但是满足了大家给自己打标签并且自我实现/增强这个标签的心理需求。同时还可以骗自己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迷信,不像星座那些玄学。其实感觉MBTI类似二十年前的电脑算命。”谈到如今的雇主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MBTI测试结果这一现象时,李华说,不要把测试视为应聘障碍:他说:“这时候别把MBTI当性格测试了,当成有标准答案的考题就行了。毕竟大部分人也不会真的纠结高考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写作文,答某些主观题还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答吧。无论是MBTI也好,还是之前的性格测试也好,只要想‘答对’,总是有方法的。”
生活在上海的年轻人温可可对卫星通讯社说,这种测试只能用来熟悉情况,并不能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定位在测试结果上:她说:“对于测试结果,我完全是用‘仅供参考’的态度来看待的。说的有道理的地方就认可一下,不太认可的内容也就不怎么在意,很快就忘记了。对于了解自己有帮助,但是不多,或者说微乎其微。毕竟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测试,测试出的结果也有偏差。人的想法随时随地都会变,不能完全依据一时的想法就固定住自己的性格。对于这种测试的结果是否全面、客观、准确,我是持怀疑的态度。我认为不能完全依据这样一份测试的结果就影响跟他人的交往。”
这类测试的拥趸者认为,它们有助于找到正确的职业方向。而反对者则认为,用这种方式将人们区分开来并决定他们的命运是错误的。总的来说,卫星通讯社的受访者们都认为,MBTI和其他类似测试应被视为一种自我了解的工具,而不应沉迷于其结果。在Z世代追求自我认知和个人成长的全球趋势背景下,人们对这类测试的痴迷程度可能会越来越高。如今,世界上有多种不同的性格测试。不仅如此,如果你正在找工作,你很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性格测试。据《今日心理学》报道,约有80%的《财富》世界强公司使用性格测试来筛选高级管理者。每年约有1亿名员工参加此类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