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居家隔离第38天,我快疯了焦虑是如何
TUhjnbcbe - 2025/1/19 17:11:00

年,纽约州北部的小镇上,年轻医生托马斯在疗养院内发起一场革命:他撤掉所有人工盆栽,给每个房间摆上鲜活的植物,并且弄回来两条狗、4只猫和只鸟。

托马斯相信:好的生活,是享有更多独立性,而这正是大多疗养院拒绝给予的。

在此创举实行两年后,该院居民所需的处方量下降了一半,尤其是针对抑郁、焦虑等痛苦的药物,需求下降尤为明显。

在相对隔离的疗养环境中,仅仅通过增加照顾其他生命的“负担”,就可大大缓解不良情绪,这对于近来身处疫情封闭期而深感焦虑的朋友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图片来源:pexels

根据每日邮报网站统计,普通人一生中大约有六年半的时间是在担忧中度过。

所以,疫情这段时间,你已经耗掉生命总担忧时长的多少了呢?

今天就来聊聊,那些被封在家的日子,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焦虑。

01

马克·吐温曾说,他的一生中曾有过很多担心,但大多数担心的事都从未发生过。

这反映出焦虑的本质:指向未来的过度担心。

尤其对因疫情而被封闭隔离在家的朋友来说,解封的未来不知道什么能来,当下似乎只有无止尽的担心: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概括来看,特殊时期下,深陷焦虑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1、失去掌控感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曾在养老院进行过一项有关“选择”的实验。

A组的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布置房间,学习怎么给植物浇水施肥除虫,决定是周四还是周五去看电影。

而B组的老人,既不用自己收拾房间,也不必担心植物的生长情况,这些都有专人处理;等电影播放时,护工会来通知他们。

一年半以后,被鼓励承担更多责任的A组老人更活跃,思维更敏捷,也更加长寿。

实验印证了心理学家的观点:选择权、控制感和胜任感,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缓解日常焦虑。

毫无疑问,有门出不去的封锁极大缩小了选择范围,我们因被限制而丧失掌控感。

图片来源:pexels

2、过度自由的失控感

如果说选择少容易让人焦虑,那么选择越多就越好吗?

巴里·施瓦茨在其著作《选择的悖论》中给出否定答案: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

实验证明:从30种果酱中做出选择的人们,表现出的选择满意度,比那些从6种中做出选择的更低。

因为不管最终做出哪种选择,都很难让自己满意,总想着另一个可能更好,这就是施瓦茨所说的“过度自由”带来的焦虑。

就像如上网友讲的那样:“我以为有更多自由时间、能做很多事之后会很开心,可是却感觉更加不对劲。”

3、知道得太多

每天打开新闻APP,都有最新疫情消息弹出:昨日新增病例XX+XX,死亡XX例。

如果一个没忍住,就会自动自发地点开,看看全国疫情、本地疫情、海外疫情,再往下查看数据详情,再翻翻核酸检测现场,时不时再浏览下别人的居家隔离视频……

接收过多负面信息,知道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且全国清零宏愿还遥遥无期,极易使我们形成反刍思维:对消极事件的前因后果反复思考的一种负面思考方式。

了解得太多,而能做得又太少,自然只剩焦虑。

图片来源:pexels

4、没有经验

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我们没有治疗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太多别国防控措施可学习,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未知中探寻。

这种不确定性的感受,往往比不确定事件本身更可怕,心理学家武志红将此形容为“把纸想象成了一堵墙”。

焦虑,就是我们叠加在这张纸上的厚度。

5、外驱力消失,内驱力不足

史蒂芬·科特勒在《跨越不可能》一书中提出:脱离有意义的价值观或有意义的工作,是导致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有意义”,这是一个太过宏达的话题,但我们可以从外驱力和内驱力来加以探讨。

外驱力指我们自身之外的奖励,比如金钱、名声和生理欲望等;内驱力则是来自自身的心理和情绪力量,比如好奇心、激情、意义感和使命感等。

当疫情来袭,突然无法工作、无法通过外部奖赏来证明自我价值时,我们会感觉被遗弃、被否定,仿佛从一颗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螺丝钉,变成了一块可有可无的废铁。

而此时,若内在动力没有及时跟上补给,就会内外驱力一同丧失,产生人生无意义的颓废焦虑感。

图片来源:pexels

02

虽说焦虑让人抓狂,但也并非十恶不赦。

有统计显示,分别有27%、22%、18%的调研参与者,认为焦虑能够“提供反思生活的机会,帮助更好地认识自己”、“加强学习/工作的动力”,及“提高对风险的警惕”。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我们可以顺便了解一下焦虑最突出的三大好处:

1、对生活抱有敏感和希望

心理学家罗洛·梅等表示:“焦虑根本上是一种你想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迫切感”。

所以你会焦虑,代表你对生活有追求、对未来有憧憬、希望生命有意义,毕竟麻木躺平的人可不会焦虑,他们得过且过,从来不为以后费神。

2、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做心理准备

焦虑的典型特征就是对未来的担心:解封后要不要换工作、孩子能不能接过来一起住、爸妈的身体是不是还好,我要不要养条狗等等平时无暇顾及的事,都可以趁此空档好好考虑下。

担心和焦虑的最大区别是程度问题,而非本质之差,我们只需注意把无效焦虑转化为有效担心即可。

3、焦虑多=智商高

年一项新研究表明:焦虑水平高的人,在智商测试中表现更好,尤其是说话表达方面的智力。

歌手周深曾说,他现在上台前,依然会非常焦虑,哪怕实力毋庸置疑、登台经验也不少,但还是会担心在台上突然失声。

我们不知道周深智商如何,但他“叽叽喳喳”的说话风格还是十分讨喜的,他也自认“性格比较吵,话比较多”,美其名曰“焦虑到口齿不清”,其实是说话太快,激动得语无伦次。

所以,焦虑不可怕,说不定还是聪明的“代价”呢。

图片来源:pexels

03

德国诗人在其长诗《浮士德》中,如此描述焦虑的感觉:

每天早上醒来,我都觉得惶恐,

想到这一天当中,一个愿望

也不会实现,一个也不行

……

等到黑夜降临,上床就寝,

在床上也是惶惶不安,

许多噩梦使我胆寒。

可见,焦虑的滋味着实不好受,不管是伟人至圣还是凡夫俗子,都免不了深受其苦。但所幸,哲人智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化解方法,不妨一观。

1、接受并正视焦虑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副教授、自我关怀学创始人克里斯廷·内夫曾说过:“无法被感受的情感,就无法被治愈。”

有些人被关在家里,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平刷手机,可以活力十足地跟着刘教练跳操,可以悠闲自在地看书充电,千人千面,每个人的焦虑阈值不一样,不必强求自己跟别人的标准同步。

掩盖和否认情绪,装作和大家一样轻松,对舒缓焦虑没有帮助。

正视焦虑不安的实情,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就好,宜疏不宜堵。只有先看见,才能再解决。

2、设置焦虑时间

宾州州立大学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当不给焦虑设限时,一个人很容易会从早晨不停地焦虑到晚上;相反,如果我们能给其设限,反而会降低焦虑情绪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简而言之,就是给焦虑这个坏家伙设定一个放风时间。比如每天的13点-14点,允许自己心安理得地焦虑一小时,其它时间则不让它跑出来霍霍我们的正常生活。

这一小时不能积攒、不能延长、不能提前,且过期不候。

图片来源:pexels

3、用新眼光看旧事物

18世纪,有位法国贵族军官梅伊斯特,因一场决斗被判禁足42天,在百无聊赖之中,他突发奇想,在自己的卧室开启了一段别开生面的旅行观光:

他看到自己的床,为床饰的绝妙搭配而自豪;

他看到自己的沙发,赞叹它高雅的支脚;

他看到自己买的画,惊羡于笔触的完美。

就这样,在被拘禁的时光中,他兴致勃勃地在家中漫游,以崭新的目光鉴赏熟悉的老物,并以此写出一本“旅游见闻”《我的卧室之旅》,风靡文坛。

恰好印证《追忆似水年华》书中所说: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

4、正念实操之接地技术

心理咨询师林紫认为:我们之所以如此焦虑,是因为无法好好和自己在一起。

与其跟焦虑纠缠,不如静下来跟自我和谐相处。这里介绍一种正念方法:接地技术。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台湾作家蒋勋说:“快不一定是美,有时候慢下来才是美。慢下来,你才能重新找回美,找回从容,找回自己。”

不管是正念接地,还是冥想打坐,只要能让心灵安定下来,焦虑自然就无处藏身。

图片来源:pexels

04

约翰·肖尔斯在小说《许愿树》里说: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疫情之下,我们已失去太多,不要再让焦虑把自己拉进伤痛、沉沦的漩涡。

近段时间,某些地区的疫情形势依然十分紧张,市民对封控还要持续多久、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生活等问题都非常

1
查看完整版本: 居家隔离第38天,我快疯了焦虑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