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学习困难门诊能否帮孩子逆袭家长存在认知误
TUhjnbcbe - 2025/1/20 16:46:00
在课堂上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提到学习就抑郁、焦虑,一上学就肚子疼……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学习困难犹如一道难解的题横亘在家长和孩子面前,令孩子痛苦、家长着急。进入暑假,不少家长纷纷趁着超长假期带孩子寻医问药,医院推出的学习困难门诊也迎来了暑期就诊高峰。孩子成绩不好真的是病吗?背后有哪些影响因素?发现孩子学习有障碍该怎么办?为什么学习困难的孩子变多了……带着这些疑问,北京青年报医院精神科一探究竟。现象暑期学习困难门诊号源爆满暑期的北京,整个城市笼罩在滚滚热浪之中。与这座城市同样炙热难耐的,还有部分学生家长们焦灼的心。医院精神科外,挤满了慕名前来看学习困难门诊的学生与家长。7月24日下午,结束了复诊,坤坤(化名)和妈妈走出了医院精神科医生汤欣舟的诊室。此前,坤坤妈妈隔三差五接到学校老师的“投诉电话”,反映坤坤上课的时候坐不住,动来动去,手里喜欢不停地抠东西,他坐在靠窗的位置,一侧的墙皮被他抠得稀碎。孩子还总影响到其他人,喜欢跟别人讲话,不停地打乱课堂秩序,让老师十分苦恼,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面对如此不寻常的情况,在老师的建议下,坤坤妈妈便赶紧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做专注力检查,结果发现坤坤的专注力非常差,属于典型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通过一段时期的药物治疗,坤坤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缓解,医院复诊,孩子妈妈说,在学期末的一个月,老师一次电话都没有打来过,作业也能独立完成了。走出诊室的时候,两人的状态比第一次来时好太多了。来学习困难门诊就诊的孩子中,有的在教室里坐不住,交头接耳、小动作频出,甚至影响课堂纪律,总被老师叫家长;有的做作业速度拖拉,完成同样的作业量要比同龄人多出好几倍的时间;有的孩子提到上学就情绪暴躁,甚至动手打人;也有的孩子沉默寡言,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的症状,亲子关系紧张……汤欣舟说,每到暑期,科里的号源爆满,门诊量总体比平时多了10%-20%。“我们儿童精神科一共有17位医生,早上8点出诊,中午12点下班,下午从1点看到4点半。学习困难门诊的开诊时间是周二、周三和周五,但是即便在其他时间里,精神科也挤满了想看学习困难的孩子。虽然每天门诊号的数量是固定的,有的家长专程从外地赶来,难免会有一些现场加号的患者,我们很少能按点下班。”汤欣舟说。探因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最为常见其实,学习困难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诊断,背后可能有各种潜在的原因所致。这些孩子通常表现为学习成绩不符合智力水平,有的表现为在听、说、读、写、推理及计算能力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困难,也有的对学习、学校不感兴趣,不愿上学甚至完全拒绝去学校。在临床中,汤欣舟曾见过很多不太寻常的学习困难症状:有的孩子一上学就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肚子疼,或血压波动。还有个孩子只要一上学,视线里的东西竟全变成了黑白色。“这种转换障碍背后其实是焦虑、抑郁情绪,孩子一听到上学,可能言语上不会说,便通过身体的各种症状来表达。就像有的大人一想到要加班就情绪不佳、出现‘打工焦虑’一样,这种想象也可以看成是小朋友的‘学习焦虑’。”学习困难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包含了多重因素,有严肃的医学问题,如相关病症被忽视、被误读,儿童精神领域医疗资源缺乏等;另一方面,其背后可能又暗藏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焦虑。来医院就诊时,医生会对孩子进行专业的测试,找出问题所在对症治疗。汤欣舟表示,学习困难一般以三种情况为主,包括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智力障碍引发的学习困难,以及因学习环境、家庭养育问题引发的学习困难。从年开始,汤欣舟便开始从事儿童精神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九年来,她接触过无数例儿童精神疾病相关的患者,包括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抑郁症、焦虑、学习困难等等,其中门诊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由注意缺陷与多动导致的学习困难。汤欣舟说,在医院的门诊中,因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引发学习困难的孩子能占30%-40%,尤其以幼小衔接的孩子较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许多孩子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上了小学后,周围的规则变了,学校要求孩子遵守课堂纪律,课堂上不许乱走动、不许交头接耳,与幼儿园的授课方式也有明显不同,大部分多动的孩子就会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北青报记者在门诊走访发现,前来就诊的大多为男孩。汤欣舟坦言,“确实男孩发病率更高。受基因影响,男孩在神经系统发育方面比女孩慢,像孤独症这些神经发育性疾病也是男孩比女孩更多”。学习困难或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除了孩子自身的生理性因素之外,外界因素也是导致孩子出现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而这往往与家庭息息相关。汤欣舟表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度的关心或漠视,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扮演的角色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举止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产生影响,塑造着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门诊中,汤欣舟曾见到不少教育方式“粗暴”的家长,有的孩子沉迷手机、不服管教,家长就用非打即骂的方式逼迫孩子,这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在父母的威慑之下,有的孩子更容易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最后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对于这类家庭来说,亲子关系是一个关键课题。对此,医生往往会采取追踪式治疗,督促孩子及时到院复诊,开展心理疏导。同时也对家长进行相关心理知识的普及,建议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处理好亲子关系,慢慢帮助孩子重建对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家庭之外,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因为学校环境、社交等其他因素出现对学习的抵触心理。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总被老师抓“典型”,或是被罚站,也有的孩子被同学欺负或孤立,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敏感,一旦没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这些无形的压力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汤欣舟表示:“这种学习困难更多地会出现在年龄较大的孩子身上,例如上初高中的孩子。需要对孩子进行个案剖析,让学校、老师、家长共同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误区家长希望医生帮忙管教孩子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汤欣舟也发现,家长对孩子出现的学习困难情况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多动、有情绪、不服管教,那都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此时家长已经下意识地将自己放在了一个自带威权的、天然正确的位置上,这才导致他们看孩子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也有部分家长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认为孩子考试考了80分,但家长期望孩子考到90分,没有达到家长预期便带着孩子来门诊,试图让医生帮忙“强化”一下提高成绩,而实际上孩子并没有严重的疾病,单纯只是学习方法没有掌握到位。汤医生解释:“很多家长来门诊想让医生帮忙管教孩子,却忽视了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一些孩子其实不是故意想和家长对着干,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耐心与关怀,去理解孩子出现这种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到底是生理性问题,还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在门诊中,面对家长的质疑和不理解,医生们也常常感到无奈。尽管带着孩子来就诊,但也有一些家长下意识地不相信医生的诊断结果,尤其是一些到了初高中才出现学习困难的孩子。“当我们告诉家长孩子有抑郁倾向,有的家长直接说我胡说八道,骂我是‘庸医’,气鼓鼓地摔门而去,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其实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汤欣舟说,“毕竟养育一个孩子很艰辛,要让家长接受自己的孩子表现不好可能是因为疾病所致,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医生能做的只有苦口婆心地劝解,尽量让家长理解,及时配合孩子的治疗。但说实话,主动权和决策权依然掌握在家长手里,很多时候医生也无能为力。”面对这种情况,她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认识到学习困难这种现象,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困难门诊能否帮孩子逆袭家长存在认知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