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究竟归属大脑层面还是心理层面,医学界尚未盖棺定论?
在长达几十年的争议背后,竟然是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没研究清楚。
不管怎样,ADHD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疾病,“不走寻常路”的大脑会伴随孩子终生。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医生、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ADHD属于大脑疾病,多发于儿童时期,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好动症状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
之所以说?
01
因为工作缘故,接触了不少ADHD儿童,及其家长,王蕾便是其中之一。她的面容姣好,谈吐得体,气质温和,让人如沐春风。
直到和她相熟后,才知道家有一个ADHD儿子。
王蕾30岁那年生下儿子,火速回归职场。孩子从小由奶奶照顾,特别好动,只有看喜欢的科普书才能安静下来。
因为较少参与育儿过程,王蕾印象中的儿子乖巧、懂事,带点男孩独有的调皮、活泼性格。
直到奶奶回乡养病,王蕾无奈辞职,成为一名全职妈妈,照料全家人的三餐、起居以及孩子的学习。
她和儿子的关系陡然间发生转变,从之前的母慈子孝,变成每天定点爆发的战争。
比如说,“怎么这么磨蹭,吃个早餐也要讲仪式感吗?动作快点,上学要迟到了!”“小祖宗,别磨叽了,赶紧把校服穿好,书包拿上。”
好不容易把儿子送进学校,以为能喘口气了,又被老师找去谈话:
“总爱招惹小朋友,不是拽女孩的辫子,就是乱跑的时候打同学一下,一点都不合群;
什么事都得依他,不是想要的玩具或吃的,就哭闹发脾气,典型的“人小脾气大”;
还总是不停的和小朋友说话,同学不回应,他也依旧我行我素,不在乎是否打扰别人。”
王蕾每次都被老师的吐槽搞得身心疲惫,内心禁不住叹气:自家儿子怎么如此与众不同呢?
原以为,孩子长大了就会变好,怪异行为有所改善。没成想愈演愈烈,不是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就是不听老师的话,上课随意走动......
彻底没辙后,王蕾索性带着儿子去医保儿科就诊,检查是不是“感统失调”。
然而,诊断结果出乎意料,医生给出:很大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因为没到确诊的年龄不能用药。
王蕾想不明白,儿子怎么就得了ADHD?
其实,ADHD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并不像中学课本里学的“色盲”那样简单。而且,遗传更准确地说是基因,它是每个人固定携带的生物信息,是从父母亲那里继承而来的“内因”。只有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ADHD,这也是发病机制的复杂所在。
儿子的“特殊”是因为有ADHD的基因,这个基因还是从爸妈那里遗传来的,这一半还得“归咎”给父母。
说到这里,王蕾旧时的记忆枷锁突然间被打开。在20岁之前,她就是一个小镇“野生”少女。
性格急躁,和别人聊天,往往人家一句话还没说完,她就中途插话,打断别人的思路;
富有冒险精神,每到周末喜欢探索未知领域,如爬大树眺望远方,一点也不淑女;
每次吃饭的时候,喜欢抖大腿,或者做些小动作,片刻不消停。
那时的王蕾,就是个女汉子,身上没有一点儿教养,所以被同学排挤,总是处在狼狈之中,做什么都没有安全感,做什么几乎都被否定。
尽管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隐藏”的病症已经植入在她的性格和基因里,并影响到了孩子。
02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的ADHD成因机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遗传、生理因素层面。
有一个国际团队在一项全基因组研究中,分析了来自美国、欧洲、斯堪的纳维亚、中国和澳大利亚的20,多名ADHD患者和35,多名非ADHD患者的DNA,他们发现了许多遗传变异因素,每种变异对患ADHD风险的影响均很小(Demontisetal.,)。
这项研究证实了大多数ADHD的多基因遗传因素,并且意味着许多遗传变异相结合,增加了患ADHD的风险。
此外,美国一个研究机构曾对ADHD群体进行了十多年的追踪研究,根据名ADHD患者和名正常对照组来看,ADHD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体积、小脑体积都要落后,和正常孩子相比缩小3.2%到3.5%%。
其中,大脑发育落后的区域,尤其是前额叶与认知能力有关,而且ADHD前额叶皮层往往跟前额叶皮城的功能有关系。
比如说,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是调节持续性注意和问题解决的,如果有问题的话,持续注意就有困难,完成指令也有困难;
背外侧前扣带回调节与选择性注意有关系,会出现粗心大意、爱发呆、爱做白日梦、健忘等症状;
眶额叶皮质调节冲动,如有的小孩话特别多,经常打断别人说话,不能忍耐。
简单概括,人类大脑的若干区域,对ADHD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活动起到主导和控制作用。
尤其是心理因素和思维认知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脑的基底核和边缘体系激活水平。
例如,当ADHD患者出现紧张情绪或负面思维,会“过度激活”基底核和边缘体系。造成两种结果:
一方面会使人的心理更加紧张、焦虑、抑郁,衍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会造成ADHD患者的“动作障碍”,如动作僵硬、协调性下降、速度变慢等,无法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
正常来说,一旦人的心理或精神疾病发生,预示着人的大脑结构或功能已经发生变化,精神疾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脑出了问题。
写在最后:
对ADHD进一步研究发现,ADHD患者成年后又10%到15%发展成其他疾病,有的情绪躁狂,有的心理抑郁。然而完全缓解的仅占15%到30%,症状残留或成人ADHD占50%到60%。
所以早期的干预,以及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规避隐藏的风险。
诊断ADHD症状的两种方式:
1.诊断量表。当患者发现自己有ADHD倾向,先找精神科医生或家庭医生进行询问,观察患者的症状,如果有明显的ADHD症状,则量表的分数越高;反之亦然。如果患者自己完成的量表和亲人完成的量表结果一致,那么就是满足ADHD诊断标准。
2.神经心理测试。
如果是做认知能力的评估和测试,是如何确诊ADHD的?有以下三点:
(1)通过测试证明患者的智商是正常的;
(2)通过测试证明患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表现(performance/achievement)和他的智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3)患者的注意能力和同龄人相比,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总而言之,当ADHD患者本身智商不差,但是注意力非常差,最后的行为表现差强人意,这都是可以通过认知测试来获得相对准确的答案。
如果我们能够整合各方力量,给予ADHD患者及时、早期的干预治疗,完全可以很好地改善ADHD患者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发挥他们的天赋型才能,更好地生活。
作者简介:
糖糖,一个热衷读书分享的胖胖少女,立志成为有趣犀利的灵魂写手,用文字赋能孩子们成为专注且自律的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