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关于青贮小麦的热议,频繁见诸于各大自媒体平台。我们看到,已经进入成熟期的小麦,被用专用的青贮收割机割掉,然后被彻底打碎,做成青贮饲料用来供牛羊食用。
黄淮宏大看到这一信息,第一反应是,是不是一些做青麦仁收储的,被人误以为是作青贮饲料了?
后来,仔细查看视频后,发现并非如此,因为视频显示,麦穗并没有被收获,而是直接和麦秆一起被打碎后,装入大车,然后拉走给牲畜食用了。
令人奇怪的是,每亩小麦的收购价格还不低,竟然在-元/亩。要知道,素有中原粮仓的河南,去年小麦平均亩产,也仅有斤左右。按去年平均收购价格1.20元/斤核算,一亩小麦,也仅能卖元左右。
现在不用农户自己收割,还给-元/亩的“高价”,这完全出乎了黄淮宏大的认知,付出劳动更多的成熟小麦,价格反而更低,这明显不合常理呀!
青贮小麦遭热议,为什么?
黄淮宏大注意到,网络热议的重点,大致都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一种观点是:在全球粮食危机高企的当下,竟然有企业不顾现实危机,做损害粮食安全的事情,这样的企业应该彻查,让他付出一定的代价。
另一种观点:则直接指向了国内的粮食收购制度,大意就是说,现在的粮食收购制度,把小麦价格压得太低,很多农民因为无利可图,都不愿意种粮。
现在青贮小麦的价格,高过成熟小麦的价格,对农民来说是件好事。有部分朋友甚至留下联系方式,让收购青贮小麦的企业,直接和他联系,他愿意把自己几十亩的小麦出售给他们。
两种观点,站在各自的立场来看,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去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青贮小麦,并非今年的特例,从年开始,每年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我国甚至还培育了一批专门用作青贮的饲料小麦品种。
用来做青贮饲料的小麦品种,麦苗较为肥壮,播种密度也远高于普通小麦,每亩产生的青贮饲料总量,要远高于普通小麦。
国内的畜牧业,常用玉米来作为青贮饲料,玉米的营养价格,要比小麦高出很多,密集种植的青贮玉米,每亩产量可以达到5吨左右。往年,青贮玉米的收购价格,平均在-元/吨左右。
早些年,在我国内蒙和甘肃等地,大量引进了用于牛羊食用的苜蓿草品种,一年可以收割好几茬,是优良的牧草品种。
如果单从牲畜饲料角度来看,没有什何理由支撑,饲料企业花这么高的价格,来购买即将成熟的小麦,来作为青贮饲料。
有部分朋友认为,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外资企业,拿中国的小麦来做秀,通过放大中国小麦青贮的事件,达到抹黑中国的目的,意图告诉全球各国,中国的小麦,多到拿到喂牲畜,还要拼命到国际市场买粮食,推升国际粮价。
新华社和农业农村部,已经公开发场,要全面排查各类毁麦情况,确保夏粮颗粒归仓。我们不必去胡乱猜测到底是哪家企业,做出了如此出格之事,待一番调查之后,自有定论。
小麦即将上市,小麦价格后期如何变化?
进入五月中旬之后,我国的小麦从南到北,将陆续进入收获期,据公开数据显示,湖北地区有部分小麦,已经零星上市,上市交易价格,迅速突破了1.45元/斤左右。
安徽部分地区,也有部分小麦已经上市,小麦地头收购价格,平均也在1.4元/斤以上。由此推断,今年新季小麦的开市收购价格,将会大幅高开。
因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小麦平均质量,普遍要比湖北和安徽的高一些,往年收购价格,平均都要高出2-3分左右。
5月底6月初,中北部小麦主产区,就要迎来小麦集中收获期,按目前价格趋势推测,新季小麦上市价格,将会在1.45-1.55元/斤左右。
按往年惯例,随着新麦即将上市,陈麦价格会出现逐步走低的情况。但是,今年的情况,显得有点特殊。
目前来看,山东、河南、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小麦的收购价格,普遍还在1.55元/斤左右,部分面粉厂,收购价格还停留在1.60元/斤以上。
由于受俄乌局势动荡影响,全球全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的粮食供给,一些小麦出口国,纷纷宣布,暂停小麦出口,这种情况,将会对国内的小麦价格形成撑价作用。
黄淮宏大预计,在年新季小麦没有全面上市之前,陈麦价格出现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很小,大概率会保持在现有价位,小幅波动。随着新麦集中上市,小麦市场会出现季节性回落,新陈麦价格逐渐接轨。
写在最后:
从去年5月份开始,黄淮宏大就不断地提醒做小麦收储的朋友,小麦价格将会超越玉米价格,并将长期存在。
站在现在的时间点,回望过去,当初的预判已经成为现实,在此期间,收到许多粉丝朋友私信,正是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