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朝阳
编辑/教研院
Hello大家好,这次分享给大家我们即将要推出的国际教育提升课程(孤独症沟通障碍言语语言评估与教学国际教育提升课程)授课专家SandraGillam和RonaldGillam教授的言语语言循证实践-叙事疗法。
首先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基于发展心理语言学和话语研究的理论基础,旨在为语言学习困难的儿童提供叙述性理解和表达的认知和语言技能的教学。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于5-11岁语言学习困难的学生或者是8-12岁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学生(大龄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语言学习干预,让大多数康复师都较为头疼)。
这个治疗方法能够从口语和书面语中帮助学生回忆关键内容和具体细节,能够增强学生讲故事的能力,让学生的叙事能力更加具有凝聚力和连贯性,以及能够提高将文本信息与现有的语言和概念知识整合所需的元认知技能。
01为什么我们要
叙述性语言的熟练程度是学龄儿童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基本的叙事技巧是在学龄前期出现的,并在学龄期不断发展。
小学一年级儿童经常创造故事,这时候的故事还是基本故事,只包括了事情的开端、目标导向的行动和这些行动的结果,但他们还没有发展出理解和创造复杂叙述的能力。
在二年级时,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人物对事件的反应和面对的挑战,除了要知道人物性格、环境、故事开端之外,还要了解人物的动机与他们采取的后续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儿童获得了叙述的认知和语言技能,那叙事疗法有可能产生持久的效果,推广到新的故事的理解和写作。
02那到底叙事疗法要怎么做呢?
叙事疗法一共分为三个阶段(阶段I、阶段II和阶段III)。
该步骤符合美国通用核心阅读标准的要求(CommonCoreStateStandardsforReading,CCSS)。CCSS建议教育人员要教学生识字、理解文本、使用文字进行表达。
具体的步骤可以参考这个图:
下面来简单说明一下各个阶段都是怎么做的:
第一阶段:提高叙事能力的方法从基本故事语法元素的课程开始。
“讲故事元素和因果联系”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故事语法元素,包括人物、环境、人物遇到的问题/故事开端、人物所做的尝试/反应、反应的结果/事情的结果等等,这些元素已被研究证明能够提高学生对故事理解和回忆叙事信息的能力。
第一阶段共18节课程,第一阶段后,学生会进行测试,以确定他们是否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治疗。
要进入第二阶段,儿童必须熟练掌握:
1识别和给出所有故事语法元素的示例或定义
2在帮助下,使用所有故事语法元素自己能够讲故事
3在听到向他们阅读的没有伴随图片的新故事后回答关于故事语法元素的理解问题
不符合标准的学生会继续参加第一阶段的额外课程计划,符合标准的学生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第二阶段:重点是故事复杂性的认知和语言技能的发展。
第二阶段共16节课程,包括特定语言结构、概念和词汇的教学,因为这些能够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详细的、有一致性的复杂故事。另外会针对复杂句、从句、元认知和元语言、连词、副词等进行教学,因为有的词可以强调故事语法元素之间的联系(比如因为、所以)。第二阶段还会教学生有多个事件的故事,使故事更加复杂。通过分解人物做的尝试一、结果一、尝试二、结果二,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复述复杂故事。
第二阶段结束前也会测试以判断学生是否表现出足够的能力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学生需要熟练掌握:
1创造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的故事,且在故事中能够使用足够复杂语言进行描述。
2能够理解问题,并能够在没有图片提示的情况下回忆故事细节。
同样的不符合标准的学生会继续参加第二阶段的额外课程计划,符合标准的学生可以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
第三阶段:强调促进元认知技能以提高文本的理解能力。
第三阶段共有9节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成为独立的讲故事者,希望能够促进学生故事元认知技能的发展。例如,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看看自己的故事是否包括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学习到的内容。
下图是第三阶段的练习内容之一:
03最后总结一下
Gillam教授和RonaldGillam教授研发的『叙事疗法』是专门为语言障碍儿童设计的叙述性干预项目,能够帮助学生识别和建立因果关系,提高学生理解、复述和创造故事的能力。
而且研究表明,通过叙事疗法的治疗,学生的故事结构持续增加,句法复杂度增加,儿童讲述的故事复杂性也有所提高,最终提高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