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不是指“光碟”
而是一种行为风格测评工具!
更加通用的标准答案是:
DISC是一种提升人际敏感度的工具!
你可能会有疑问:
DISC看上去也蛮简单的
不就是把人的行为风格分成四种类型
然后对症下药找到应对方式就好?!
为啥还要花那么多钱去学?有必要么?
事实上,任何知识概念做粗浅的了解和应用,花几十块钱买本专业的书籍都能学到差不多。
但知识是无边界的,深挖下去总能举一反三,看到更多的应用升级,比如:目标管理、心理学、领导力等等。
那为什么还要深入学习DISC呢?
因为在我看来:
DISC还是一种简单易懂的,可有效全面提升个人“认知水平”的工具!
很多时候,
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在于“认知”和“思维模式”的升级!
只有当“认知水平”提升了,才能以更多不同的角度去处理问题!
只有当“思维模式”升级了,才能在面临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快速抓住最有价值的哪一个!
DISC到底是怎样助力我们“认知升级的”?
要不,一起来看看我用两年多实践的经验,总结出的关于DISC的8种思维模式!
1
可能性思维
这虽不是传统熟知的思维模式,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点!
换种表达,可能性思维即“跳出限制性信念”!
大多数人没有深入了解过性格解析和分类工具,又因为各种娱乐性测评的广泛应用,往往认为所谓的性格测试,只是把人分成“某一种”类型就好。
因此同理,倾向会认为DISC也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法!竟然把世间千千万万人,只分成四种类型!甚至会认为,分类越多的工具越精准,比如:MBTI、九型人格等。
先不讨论精确性,说一点是:DISC从来都是强调,每个人都有四种类型,只是表现程度的百分比不同!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区原因在于:我们知道的太多,却又知道的不够多,所以掉入了“限制性思维”的误区!
佛教中有一个词称“所知障”,为修行的三障之一。这里暂且不谈其宗教含义,仅做借鉴意指:我们往往会因为已经所知的事物,被限制了看到更多可能性的机会。
譬如最近的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所以只要深入了解过DISC的人,都会把每个人不止一种行为风格的概念记在心里,并形成一个简单的心锚。从而再遇到其它类似情况时,能更轻松的跳出限制性思维的误区,看到更多可能性。
2
视野思维
我们都很羡慕“格局”很大的人,但往往又解释不清楚什么是大格局,以及怎样才能做到并拥有大格局!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都过于依赖过往习得的经验和方法,去处理相同的问题。不是不好,只是同样的过程重复太多次,跳入惯性思维的陷阱,忘记了自己还有看未来的能力!
海峰老师说:如果不懂得变通,过往的成功经验,将是你未来失败的原因!
之所以一直强调:DISC是“行为风格”测评工具,而不是“性格解析”工具。就在于DISC强调的是你现在的行为呈现,而不是过往的性格塑造。
觉察现实的意义,是帮助我们未来做出适当的调适,去适应发展的需求。而不是在过去找原因,认命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性格就这样是环境不适应我!
有好的“视力”看清自己是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视野”,有能力提前做出调整,拥抱更多可能性的未来。
所以,DISC帮到我们的是:扭转习惯的过去式思维,掌握向前看的视野思维。
3
杠杆思维
中国人有个传统,因为谦虚和谨慎的习惯总想着:做一件事儿,得到应有的回报就好不要期望太多!其实也没有不好,这帮助我们:踏踏实实做事,结硬寨、打呆仗。
但有没有想过,其实很多时候完全不需要花“笨功夫”,而是掌握简单的方法技巧从而事半功倍。找到一个支点,让同样的行动,得到放大数倍的结果!
DISC的杠杆作用就在于,没学DISC的人在要影响他人时,通常只会用自己擅长和习惯的手段做宣传、推广和展示。因此,往往只会影响到与自己很像的人!所以出一份力,得到一份回报。
而学了DISC的人懂的运用技巧,虽然自己只习惯一种套路,但借助DISC能用的出其它三种来。结果不止是影响到与自己很像的人,还能轻松感染所有特质的人!因此出一份力,得到数倍回报。
4
情绪劳动思维
很多人对“情绪劳动”这个词很陌生,但可能再过不到5年,这个词将会引领下一波生产力变革的潮流。
简单来说,情绪劳动是在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之上的一种劳动形式。工业时代,因为规模化的生产手段没有普及,当时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便是能提供“体力劳动”的工人。
而后来随着大型机械、流水化、机器人的出现,工人的体力劳动价值变得越来越稀薄,此时对于人的管理和流程、技术、标准的掌握,便成了更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即“脑力劳动”者。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AI的发展和完善,上百种脑力劳动的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如今看上去还不错的白领,其实正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而接下来最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恰恰是来自“情绪劳动”,是那些如今社会评价度不高的“服务性”行业。
这里不做过多的展开,简单举个例子:未来看病,通过精确的检测仪器和AI的大数据协同,医生的诊断能力是完全可以被替代的。因此,未来的医生并不需要做到极高的专业度,而是要有让病人相信和认可你治疗建议的能力!医生能提供的情绪劳动,是冰冷的机器人无法取代的。
而DISC正是一套提升人际敏感度,觉察他人情绪并适当做出行为调整的工具和能力。关键在于它简单易上手,却又包含了人际沟通的方方面面。
因此,掌握DISC实际上掌握的是:情绪劳动的能力和思维。
5
系统思维
因为人的大脑天生“爱偷懒”,所以我们倾向于掌握一条适用于自己的方法就好,而懒于思考其他的解释和可能性。
这就像很多数学题,通常有多重解法。但我们总想赶紧做完题去玩,除非是学霸才愿意下功夫换一种方法再做一遍。
而DISC帮助我们,不只是从一个侧面去判断和评价一个人,而是有能力系统的去描述一个人,因此避免了更多偏见的产生!
我们都知道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也很难有好坏对错之分,要看出发点和适用的角度。但往往大脑一偷懒,就习惯用一个侧面去解读,从而产生了批评、指责和偏见。
原因在于,没有跳出来正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而DISC就是一个帮助我们跳出来看的“系统思维”工具。
6
利他思维
因为众多的人口、因为有限的资源、因为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我们都不小心渐渐的变成了获取者,总想着得到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并抱着不放手、不分享!
但正如亚当·格兰特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中讲到:这世界上最成功的的人,往往是那些“付出者”。
注意,不是说所有的付出者都会更容易成功,而是那些利他又利己的付出者成功的概率,要远大于单一的获取者。如海峰老师所说:给的人比拿的人有力量!
而利他的前提在于,我们懂得不同人是有不同的需求的。利他不是要给对方我认为好的东西,而是对方需要和能够接受的东西!
比如:A喜欢吃苹果,就给了朋友B很多苹果,觉得是对他好!但却从来没有关心过,B喜欢的原来是香蕉!
我之蜜糖,彼之*药!DISC一直强调:用对方接受的方式去影响他!告诉我们,如何更好的运用“利他思维”,走向更轻松的成功路。
7
批判思维
关于批判性思维可能大家已经听烂了,所以这里不做过多解释。
用海峰老师课堂上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问“员工的忠诚度是否可以花钱买来?”答案是:不一定!要看钱的多少!
当然,这个案例只是半开玩笑的说明,但它告诉我们凡事总要多一种角度去思考。而DISC恰好有4种方案可供选择,当没有头绪的时候就从D、I、S、C四个方面出发就好。
拥有批判性思维并不难,DISC告诉我们:凡事必有至少四种解决方案!
8
模型思维
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沉迷于理论的挖掘,而忘记更大的价值在于模型的应用。
比如讲到沟通时,如果没有一个框架,我们会学到成百上千条,关于“好的沟通应该注意的细节是什么?”的法则!
结果是,学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太多,没有办法应用啊!
而DISC就在人际沟通方面,帮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坐标框架,在框架的模型之下应用起来就变得十分简单。沟通的技巧也就变成了一条法则:见人说人话、见*说*话!
而框架模型的意义,并不仅在沟通技巧一个方面发挥作用,它还是一个很好的“归纳总结”的工具。比如,可以借助DISC的框架,轻松记住很多复杂的概念:
在生涯规划中,D是高度、I是热度、S是宽度、C是深度;
在个人精进中,D是探索、I是链接、S是规划、C是专业;
在文案写作中,D是主题、I是故事、S是框架、C是细节等等。
所以,DISC提醒到我的是:凡事不应揪住理论细节不放,而是要学会借助模型的力量,形成“模型思维”。
包班课程仅限DISC双证班毕业生参加
点击查看Scalrs给包班课学员的私房信
点击查看贺嘉亲授《打造个人影响力》介绍
更多社群动态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