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诞生日记#
#新媒体交互作品#
08.01初始构思
最早的构思是,我们可以用传感器探测周围的人数,再告知执行器,让执行机构产生程序控制的不同动作,来刻画内向和外向两种不同性格的人。
8月初向大家介绍构思的时候,用到的是这样两张图。非常符合我电一贯的严谨作风,对吧(有吗?)
08.13技术原型
按照进度要求,赶在8.13前杨汝贵和窦睿一起拿出了技术原型,并且做了初步拷机测试。左图是Arduino控制测试;右图中间那个巨高的架子上摆着的就是Kinect探测器。
09.08淘宝搜索和外观方案
一波淘宝搜索如虎,对于究竟该怎么呈现这样一件作品有了比较现实的想法。比如大型花瓶、木头模特、甚至大号孔明灯,都不是最终的方案,但是都启发了最终方案。接着就是下单和收货。
09.16展场和多人测试
勘探展厅、构思布线图。
同时杨汝贵想了很多办法让软件部分能跑一下多人测试,(真的就想了很久)。
09.18(D-10)
硬件逐渐到货,效果并不理想
铁艺模特和灯条做了测试、布料透光程度做了测试。结果颜色和控制方案都出了问题。重新买了灯条。
09.22(D-6)
布料和第一版人偶
李雨静过来忙了很久,给两个人偶做了造型。而且她当天还拄着双拐,简直太英勇了。
但黑色布料当时就出现了灯条不均匀,梁莹林老师出的主意是用磨砂的玻璃膜裹一下。所以我们马上跑出去买塑料膜。同时预购的用来做沟通效果的灯珠也不行,亮度不够,换了一款建材铺子里常见的头灯。
这一天结束的时候,人偶的样子是这样的:
09.23(D-5)
艺术家们说:不要那么像人好吗
唐勇老师大老远从重庆过来,看到这俩人偶,他的建议是:为什么一定要是人的形状呢。
所以这一天结束的时候,第二版的形态是这样的:
09.24(D-4)打磨底模
今天的任务是把模型的最终基础准备好:贴膜、装好灯条和线。胡泽苗很辛勤地做好了这一切。
晚上开始下大雨,周易冒着雨帮我们把新买的布料送了过来,也太及时了。在唐勇老师和张翔老师的帮助下,这作品的最终形态终于要慢慢出现了。
在这一天结束的时候,第三版形态:
09.25(D-3)技术和形态的联调
这一天整个作品有3个进展:1.小胡裁缝把最终形态裹出来了,特别是在头灯那里花了大量的精力。
2.整个作品搬到了最终的展示位置,总算可以和电脑、传感器一起联调。
3.梁莹林老师的硬件控制部分就位,可以做整体测试。
这一天结束的时候,第四版形态:
09.26(D-2)最终形态
如此重要的一天,然而我没在现场没有留下图片记录。
胡泽苗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将整个形态固定、缝制完毕。
09.27(D-1)等待开展
大局已定,主要是现场走线和清理。
而电脑连线完毕之后,作品的最下面裙摆还是有些遗漏,最后的几针是周易现买了个针线包缝完的。
于是就顺利开展了。
作品名:《我们给性格写了一段代码》
原创构思:彭岷
作者:彭岷李雨静胡泽苗梁莹林刘国庆杨汝贵
材质:铁艺框架,LED光带,LED头灯,绸布,单片机控制器,Kinect感知
尺寸:3m*3m*1.8m
创作说明:
两位模特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他们的亮度和沟通频率会随着周围的观众人数做出变化。这样,我们用一段挺简单的代码模拟了人格,同时又深深地怀疑,AI也可以这样简单地被赋予性格吗,AI会有自己的性格吗。
招新链接:
交互新媒体艺术(iArt)辅修专业招新啦!
—END—-图文:彭岷-
-编辑:窦睿-
长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