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导读
近日,一名16岁的成都49中学生小林(化名),从楼上一跃而下失去生命,让人惊愕的同时也引起了舆论的多方争议,在网络上引起的讨论层出不穷。今天新华社还原了整个坠亡事件,详细回应了之前各方对于监控、遗体、学校处理等质疑,相信各种纷争和热议也会逐渐平息。
但是,我们明白了“一跃而下”之后的事情,这并不是终点,真正需要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一个花季少年要如此决绝的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家人、放弃未来的可能性。
我们还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想法或者思考,却没有被疏导、排解,甚至没有被发现。
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其他的孩子会不会也在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也有同样的想法?
官方的通报中,曾提到,“该事件的发生,表明学校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那么,究竟是如何薄弱、未来又该如何加强呢?
01
真正能筛查的心理测评
根据通报,在初、高中新生入校时,学校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小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最亲近的父母,也无法面对儿子已经离世的事实。“出事当天,我和孩子还讨论了暑假去哪里旅游,我从学校离开的时候,孩子笑着跟我说‘拜拜’,怎么才两个多小时就出事了。”鲁女士说,孩子成绩不错,性格开朗,平时住校,周末她接回家时一般都是有说有笑的,孩子对学习也很自信,有自己的规划,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异样。但是,“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父母没有发现任何异样的小林,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心理问题是具有隐蔽性的。和躯体化的疾病不同,心理上的问题往往不易发现,如果当事人有意隐瞒,更是难以识别。目前学校的心理测评多是基于问卷,让学生自己答题的形式,这样的自评量表能够有效筛查心理问题概率有限,如果一个孩子想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个基于客观的、不依赖于孩子的自评或者他人观察的心理测评,来作为“心理安全的测谎仪”,在源头上就能够识别出孩子们的心理风险。
02
无病耻感的心理干预
根据通报,该校校区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了2名专职心理老师。但可能小林并没有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这在其他学校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学校配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老师(部分地区甚至并未配备),但是“门可罗雀”,学生们很少来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心理问题在国内还有很大的“病耻感”。一旦寻求了专业的帮助,似乎就认可了自己是有心理问题的人,这样的标签被人知道会带着污名或者有色眼镜,进一步加重自己的心理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整个社会和大众提高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正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我们更加需要一些“自助式”的、“匿名化”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比如现在已经有了基于手机的医疗级别的心理健康APP,将专业的心理干预手段和内容放到APP上,可以自主访问,跟随其中的设置完整自助的心理干预疗程,也有专业的医师在线上指导。这样的手段,可能更加适合中国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让学生们毫无负担的去接受心理帮助、改善心理健康。
03
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总量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针对性不强,难以起到实效。
而且目前我国并没有标准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基于心理专业、针对青少年高发的心理问题,进行对症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需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相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心理工作想要真正做到实处还面临着很多挑战的,但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客观基于生理数据的心理测评、移动化的心理干预APP、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都是我们切实可以做起来动起来的手段。足够的重视+关爱的情怀+专业的手段,这样才能让祖国的花朵也享有“心理的安全”。
对逝世的年轻的生命致以深刻的惋惜,希望逝者安息、家属节哀,愿悲剧不再重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